破除陳規陋習 村里這樣做

朝陽市雙塔區的集體婚禮上,一對新人體驗了獨特的浪漫之旅。 本報特約記者 白鐵軍 攝

制表 隋文鋒
本報記者 許蔚冰 崔振波 陶陽 姜帆 王盧莎
引子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往來負擔沉重,曾是籠罩于許多鄉村上空的陰云,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扭曲了淳樸的鄉情倫理。如何走出講排場、重攀比的惡性循環,成為基層治理的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遼寧多地鄉村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目標,積極探索務實有效的治理路徑,用因地制宜的辦法、充滿溫度的引導,推動移風易俗真正落地生根,其間的改變不是靠一紙文件、一聲令下實現的,而是源于細膩而具操作性的鄉村實踐。
這一切背后,是政策推動與民間智慧的結合,是制度約束與情感動員的協同。它們不高調、不浮夸,卻實實在在地重塑著鄉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節奏。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故事,正描繪出鄉村移風易俗的鮮活圖景。
公交婚車替代豪華車隊
4輛系著紅綢的公交車緩緩駛過本溪市平山區橋北街道河東村的鄉間小路,車頭鮮艷的大紅花在陽光下格外耀眼。新郎孫萬寶與新娘王玉站在首輛車的門邊,向著沿途的鄉親們撒喜糖揮手微笑。這場一年前的“公交婚禮”,至今仍是村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它不僅承載著新人的美滿,也駛出了一條移風易俗的新路。
籌備婚禮時,孫萬寶本想租十幾輛黑色轎車組成迎親車隊。“得給新娘一個風光的婚禮,場面可不能寒酸!”在他眼中,婚車是婚禮的門面,車隊越氣派,越顯得幸福滿溢。
河東村紅白理事會理事長、村干部馮紅大聽說后,很快趕到了孫萬寶家。一進門,便看見孫萬寶正和親友商量婚禮細節。“小孫,聽說你要用豪華車隊?”孫萬寶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這樣雖然熱鬧,可是浪費錢,也不符合咱們村現在提倡的新風氣。”馮紅大語氣懇切。
見孫家人有些動搖,他掰著手指算起賬:“租一輛豪車動不動上千元,十幾輛就一兩萬元。這筆錢省下來,買家電、去旅行,不是更實惠嗎?”質樸的話語打動了孫家人,孫萬寶聽著聽著也點了頭。馮紅大趁勢提議:“要不試試用公交車隊?既省錢又環保,還能讓更多鄉親一起沾喜氣!”孫萬寶和王玉相視一笑,覺得既新穎又實在,便爽快答應了。
經過多次溝通,馮紅大爭取到4輛新能源公交車免費為新人服務。婚禮當天,4輛裝扮一新的公交車緩緩開進河東村。車廂里掛滿村民親手剪的窗花,孫萬寶和王玉穿著中式禮服,在親友的祝福中舉行了這場別開生面的婚禮。
順著民心定下村規民約
這樣的新風吹拂,也讓沈陽市蘇家屯區永樂街道互助村村民嘗到了甜頭。曾經有幾年,互助村也被大操大辦、無事酒等陋習困擾。“娶媳婦、嫁姑娘、老人去世辦一下,大家也能理解。但前些年,子女升學、城里買樓啥的,有點事兒就辦。“有的還‘詐唬’,編個由頭就辦。”57歲的村黨支部書記趙文璽說。
大操大辦背后,是村民們越背越沉的“人情債”。200元“拿不出手”,隨禮錢從二三百漲到三五百,“份子錢”已經成為村民支出的“大頭兒”。趙文璽曾在一個月間參加了20多次酒席,不去“不好意思”,他嘆了口氣說。
如今,互助村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吸收村“兩委”成員、正風肅紀監督員、退休村干部、組織能力強的鄉賢加入,大力宣傳移風易俗。“村民有個大事小情的先到村紅白理事會進行登記,由理事會成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該辦的限定請客桌數,在不影響農時的情況下擇期辦理;不該辦的堅決予以阻止。”趙文璽說。
這一舉措如同一把“利刃”,斬向了大操大辦的陳規陋習。在省內,不只是互助村在面臨大操大辦困擾時采取了成立專門組織、推動村民自治的方式,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升鄉張家村村“兩委”也想到了聽取村民意見的做法。
2019年春天,村黨支部書記谷峰帶著村兩委揣著問卷挨家挨戶走:“覺得隨禮多少合適?”“哪些酒席該禁?”他白天跟村民蹲在地頭嘮,晚上把收集來的建議攤在村委會桌上捋——有村民說:“婚喪嫁娶能辦,但升學、參軍、孩子滿月這些就別辦了。”還有的村民說:“要是隨禮限在100元到200元,一年能省小一萬元。”還有人提,“村里辦福利,得跟守規矩掛鉤才管用。”
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想法,最后都寫進了村規民約里:“無事酒一律不辦,不搞變相收禮。”最后還加了“福利”:中秋節、春節發米面,三八節給婦女送慰問品,高考考上一本的學生發獎學金,但要是不遵守村規民約,這些福利就享不上。“規矩是大家定的,得順著民心來,也得讓守規矩的人得實惠。”谷峰說。
規矩定好了,得讓大家都記在心里。村“兩委”建了村民微信群,轉發移風易俗倡議美篇,誰家有紅白事,群里先@一聲“按村規來”;大喇叭每天早晚播一遍,把“隨禮不攀比”編成順口溜播放;就連在外務工的村民,也能通過群里的消息知道“村里現在不興大操大辦了”。
真遇到有人動了“破例”的心思,村委會主任孫躍平就會上門“做工作”。如今在張家村,誰家要辦酒,先去村委會報備看合不合規矩;逢年過節領福利時,大家總念叨“守規矩就是得實惠”。
不擺排場卻更有人情味
“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雖然成效顯著,但執行過程中仍面臨傳統觀念與親情羈絆的雙重阻力。2024年,葫蘆島市綏中縣西甸子鎮澇豆洼村成立“紅白理事會”,還花2萬元購買了音響設備,配齊了文明喪葬配套用品,組建“白事大管家”隊伍,提供一站式服務,向陳規陋習“亮劍”。政策雖好,可幾十年的“老規矩”難破。去年,村民王軍的父親過世,黨支部書記蘇居江主動上門:“章程上寫得明明白白,傳統習俗該有的環節一個不會差,而且村里分文不收,你是黨員,給大伙作個表率!”王軍剛點頭,兄弟姐妹卻急了:“十里八村誰家不請喇叭班子?不辦要被罵不孝!”
“你家剛給老人治病花了不少錢,請10個吹喇叭打鼓的,一人一天就300塊錢,把這筆錢省下來,給老母親買些吃穿用品,不比擺場面實在嗎?”一番掏心窩子的話,解開了一家人的心結。當天下午,“白事大管家”團隊就忙開了,幫著操辦老人的后事。“白事辦得安安靜靜,親戚們都能專心陪老人走最后一程,比吵吵鬧鬧強太多了!”王軍說。
如今,澇豆洼村已有17戶村民的白事由紅白理事會免費服務,每戶平均能省下近萬元。鄰村村民看了都羨慕,已有2戶主動找澇豆洼村的紅白理事會幫忙操辦白事。
同樣的故事還在丹東市振安區湯山城鎮上演:當村規民約遇上親情羈絆,黨員先鋒的示范作用成為破局關鍵。
湯山城鎮湯山城村的赫大衛(化名)與老伴兒姜秀菊(化名)相守四十余載。老伴兒病逝后,他執意要請大樂隊、搭舞臺、擺二十桌席,“獻菜”“哭七關”一樣不落。“現在有村規民約了,大操大辦都是封建迷信的事,而且鋪張浪費。”兒子赫小偉(化名)說。老人卻固執地堅持:“不辦,臉上掛不住。”赫小偉語重心長地嘮起了心里話:“俺媽仔細了一輩子,從來不亂花錢。”看到父親動容,赫小偉又加了一劑“重藥”:“爸,俺媽生前是個老黨員,俺也是黨員,大操大辦不是爭面子,而是讓別人戳脊梁骨。”聽到這里,赫大衛老淚縱橫,“好,都聽你的,一切從簡。”
這場“父子之爭”很快傳遍鄉鎮。清晨,村民們聚在“全國道德模范”王崢嶸家院子熱議。“老赫他兒子真是好樣的!”“遼寧好人”唐梅接過話茬:“村規民約里明確規定了紅白事報備制度,咱在這個鎮子里過日子,就得一起遵守。”閑談間,攀比之風悄然瓦解,文明新俗漸入人心。
責編:齊志揚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