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道而來的白鷺只吃害蟲不傷莊稼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幸福道農場的“白鷺家族”逐漸壯大。 文鋒 攝
本報記者 費嘉維
近日,在盤錦市大洼區幸福道國家級生態農場,3000畝稻田如一片翠綠的海洋,一群潔白的身影在此盤旋——那就是白鷺。它們不時地將喙伸入水中,啄食稻田里的害蟲,這樣的場景已逐漸成為農場里的日常。
幸福道國家級生態農場負責人文鋒說,農場自2013年種植水稻以來,就走綠色種植的道路,一步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我們種了兩三年之后,就開始有白鷺過來了,剛開始有十幾只,現在能有上百只!”
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對棲息地的環境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被譽為“空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享有“環保鳥”的美譽。每年秋收后的11月左右,白鷺南遷越冬,等到來年5月,幸福道農場的稻田開始旋地準備耕種,它們又會準時歸來,有些甚至帶著羽翼未豐的小白鷺,讓這片稻田里的“白鷺家族”漸漸壯大。
起初,文鋒也有些擔心:這么多白鷺在稻田里活動,會不會啄食稻谷,影響收成?可日子久了他發現,這些白鷺聰明得很,只專注于捕食害蟲,對飽滿的稻穗碰都不碰。反而因為有了它們的幫忙,農場每年能減少近三成的蟲害損失,而水稻生長中滋生的微生物、水生昆蟲,又成了白鷺充足的食物來源,白鷺與水稻之間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共生關系。
與此同時,農場采用精準施肥策略,為土地量身定制營養方案。與傳統的粗放式施肥不同,農場使用無人機對土地氮肥情況進行掃描,掃描后進行數據交互,施肥無人機會根據數據對不同區域精準施肥。“每畝氮肥用量不超過8公斤,是傳統種植用量的1/3,這樣既避免了化肥過量污染水體,又提高了水稻對養分的吸收效率。”文鋒解釋道,這樣一來,土壤始終保持自然的肥力,再加上不使用化學農藥、堅持人工拔除雜草,即便人力成本增加了,卻能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這也是吸引白鷺駐留的重要原因。
綠色種植,讓大米的口感軟糯香甜,營養價值更豐富,因而深受市場青睞。雖然生態稻田的畝產只有普通稻田的70%,價值卻是普通稻田的5倍以上,實現了“生態好、效益高”。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農場的新“住戶”越來越多。“今年,丹頂鶴也來到我們農場覓食了,剛看到的時候,我們真是又驚又喜!”文鋒說。除了丹頂鶴,稻田中還出現了青蛙、鱟蟲等動物,它們共同構成稻田生物鏈,讓這片稻田充滿生機與活力。
責編:齊志揚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