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死殺敵場的抗日英雄
□ 新華社記者 趙洪南
“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如能戰死在抗戰殺敵的戰場上,余愿得償矣……”在位于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石廠峪村的白乙化故居,一群小學生圍坐在一棵與烈士同齡的棗樹旁,聽講解員娓娓講述著抗日英雄白乙化在國破家亡時發出的錚錚誓言和他的抗日傳奇。
白乙化,字野鶴,1911年6月11日出生在遼寧省遼陽縣的一個農村家庭。1929年,為尋找救國真理,他毅然中斷了在東北陸軍講武堂步科的學習,考入北平中國大學,并于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他留下了“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的豪言,便回東北老家組織義勇軍抗戰。
走進白乙化故居,他曾經用過的桌子、茶壺、火銃,仿佛讓人們看到了當年那個懷揣報國夢的少年。
1939年,白乙化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司令員,后來所率領的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改編后他即率部參加了粉碎日軍對平西抗日根據地10路圍攻的戰役,屢創日軍,并在東胡林阻擊戰中擊落敵機1架。
1940年4月,為完成“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的戰略任務,白乙化率十團到密云潮白河以西地區,經大小100余次戰斗,開辟豐(寧)灤(平)密(云)敵后抗日根據地。他組建多支地方抗日武裝,協助地方建立黨組織,領導豐灤密抗日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武裝斗爭。白乙化智勇雙全,指揮作戰靈活機動,加上十團屢戰屢勝,根據地迅速發展,當地百姓十分信賴和擁戴他,稱他為“小白龍”。
豐灤密抗日聯合縣對日偽來講,猶如芒刺在背。1941年2月4日,偽滿道田討伐大隊進犯根據地,在密云縣馬營西山很快被十團擊潰,白乙化卻不幸被敵人一顆子彈擊中了頭部。
戰斗勝利了,而他——傳奇的抗日英雄“小白龍”,卻永遠倒在抗日根據地的熱土上。那一年,他只有29歲。白乙化犧牲后,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發表了《告全軍同志書》,贊揚他是“優秀的指揮員、民族英雄、無產階級的先鋒”。
英雄雖逝,但英雄的精神至今仍在傳承和弘揚。多年來,白乙化的侄子白成亮一直看守著故居,搜集伯父留下的遺物和他當年的戰斗故事。2015年白乙化故居開放后,白成亮更忙了,只要一有空,他就會為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英雄的故事。
2023年,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時,白乙化的抗日故事被搬上了大屏幕。這部名為《暗戰1931之白乙化》的電影,根據白乙化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日寇侵占東北,白乙化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遼陽,聯絡抗日志士,智取遼陽警察局槍支,組織抗日武裝,英勇打擊漢奸和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回憶起電影首映時的情形,白成亮說:“伯父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這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他的那份豪情壯志令我們永遠感佩。”
如今,白乙化故居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傳承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場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走進這里,緬懷他征戰不息的革命生涯,向這位抗日英雄致以崇高敬意。
責編:齊志揚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