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追星”背后的丹東創新實踐
本報記者 黃寶鋒 李曼
6天,3輪座談會,10余場對接,這是中國科協2025年高層次人才國情考察團最近日程表的一部分。
8月18日,與丹東市黨政領導舉行座談會;21日,與丹東草莓種植企業、協會就我國草莓產業基本情況、問題與思考進行交流;21日,面對50余家丹東企業的創新需求、技術瓶頸,院士專家團隊結合國際科技前沿與產業實踐,逐一回應、精準獻策。
在這3輪關乎丹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座談會中,20余位院士專家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為丹東高質量發展科學謀劃,一場場高端智力與地方產業的深度對話精彩上演。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東明建議欣時代生物公司與大連理工大學深度合作研發新產品;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主動提出與丹東汽車行業建立交流機制,助力材料強度與輕量化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祥寶針對通博電器的樹脂基復合材料難題提出合作方向;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張運濤就丹東草莓新品種引進表態全力支持和配合……
牢牢把握這次專家云集的難逢良機,最大限度吸取借鑒諸多業界泰斗的創新觀點,充分對接專家及其團隊所關聯的創新成果、革新項目,丹東市從黨委政府到龍頭企業,再到產業協會,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學術追星”,超過500余名黨政干部、企業負責人與專家或是其科研團隊建立聯系、對接需求乃至達成合作意向。市委主要領導表示:“這次院士專家國情考察丹東行,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項目的互通合作,更是帶動丹東廣大干部、企業家觀念更新、思維轉換,積蓄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動能。”
“這樣集中與頂尖專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太寶貴了!”孔雀表業執行總裁楊威難掩激動,長期困擾企業的高廢品率工藝難題,在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宮聲凱交流后已初步形成解決方案,并就后續進一步合作達成共識。
讓頂尖專家“來”,只是一個起點,讓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才是發展關鍵。這一點,丹東已有深厚積累。
去年年底,受丹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邀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團隊深入丹東多家食品企業開展調研,校地雙方共同梳理科技成果126項、企業技術需求90項,促成多項產學研合作落地。今年,潘一山、毛景文等院士也相繼偕團隊走進丹東,為產業創新注入頂尖智慧。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振興發展的戰略支撐,緊緊圍繞國家所需、丹東所長,借力高端“智庫”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年多來,丹東已邀請26位院士來丹,簽訂合作協議12項,轉化科技成果24項,突破核心技術11項,新增產值超3億元。
責編:盛 楠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