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幸福元素”串起“幸福社區”
本報記者 田甜
每月的第一個周五,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街道東山社區的百姓家園廣場,一大早就熱鬧起來。社區的老人三三兩兩聚攏過來,笑語寒暄,熱切地等待著“幸福集市”準點開市。“我們這歲數啊,有點小毛病小需求,腿腳懶了不愛往遠處跑。這‘幸福集市’開在自家門口,不光方便,還分文不收,真是暖到心坎里了!”東山社區居民王福林笑著說。
義診臺前,醫護人員仔細詢問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診斷細致入微。理發攤旁,技藝嫻熟的理發師手持剪刀上下翻飛,為老人修剪出清爽利落的發型。家電維修點,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為舊家電“望聞問切”,讓“罷工”的電風扇、收音機等重新工作……
這溫馨熱鬧的“幸福集市”,正是阜新市將“幸福新社區”建設細化為可感可及社區圖景的一個生動縮影。
從家門口的“幸福集市”到遍布社區的“幸福元素”,阜新市緊扣民生脈搏,精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通過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精準回應百姓期盼。
在居民“家門口”,一系列精心打造的“幸福元素”星羅棋布。每到飯點兒,社區食堂里飯菜飄香。灶上燉著白菜豆腐,籠屜里碼著松軟的饅頭,失能、獨居的老人,只需一個電話,“先鋒騎士”志愿者就會帶著熱乎飯菜叩響家門。為破解老年人吃飯難,阜新市建設“幸福食堂”22個,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的“三個一”可持續運行模式,構建多元化助餐服務體系,讓居民花最少的錢吃最滿意的飯。
“銀童學堂”則成為知識與歡笑的集散地。這邊,銀發學員在悠揚樂聲中舒展筋骨,緊跟時代腳步學習使用智能手機;那邊,孩子學沙畫、剪紙、活字印刷,傳統文化悄然浸潤童心。為推動老有所學所樂、幼有所教所獲,阜新市積極盤活教育陣地,開設“銀童學堂”20余處。建立“專業教師+志愿者+居民能人”師資庫,形成“居民點課、社區統籌、多元送課”的運行機制,累計開課6000余課時,惠及居民5.2萬余人次。
推窗望去,曾經光禿禿的社區邊角地大變樣。阜新實施“微綠地”改造計劃,組織居民利用樓棟前后空地、邊角地等“碎片化空間”,建成80個共享花園,“推窗見綠、出門聞香”成為居民生活常態。
居民管家貼心,共享花園吐翠,睦鄰樓棟和諧……這些飽含溫度的生活場景,共同構筑起“幸福新社區”的堅實基石,讓“幸福阜新”的暖流持續浸潤百姓心田。
責編:盛 楠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