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風混搭藝術范兒、煙火氣 文體旅融合點燃新熱度

遼寧鐵人隊主場設在沈陽市鐵西體育場,比賽時近4萬名觀眾為主隊吶喊助威。
本報記者 金曉玲
“我太喜歡這幅畫了,拍下來,留個紀念!”
8月19日,沈陽紅梅文創園的“發酵藝術中心”內,沈陽姑娘于曉芋在一幅名為《倚望·沈陽》的5米長卷前長時間駐足。作品全景式呈現了沈陽工業地標,百余棟建筑盡收眼底,一只小狗置于高處俯瞰城市。“感覺內心里的某個地方被觸動了。”于曉芋輕輕地對身旁的閨蜜說。
位于沈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44號的沈陽紅梅文創園,前身是沈陽紅梅味精廠,始建于1939年,曾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調味品生產企業。歷經75年發展與變革,紅梅于2014年退出歷史舞臺。
2018年,鐵西區與萬科聯合打造城市更新項目,對沈陽紅梅味精廠老廠區的13棟廢舊廠房,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基礎上進行保護性修繕,植入文化藝術、特色商業、創意設計、體育賽事、夜間經濟等業態,打造沈陽紅梅文創園。2019年9月,文創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如今,東北最大的室內音樂現場“原料庫LiveHouse”、東北展廳面積最大的民營美術館“發酵藝術中心”,以及初創設計工作室、動漫制作、主理人商業街區等空間遍布,大批年輕人喜歡聚在這里享受暫時的抽離與放空,在藝術氛圍中放松身心。目前,園區已成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在營商戶7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年實現產值近1.2億元。
文創園的另一邊,城市草坪和籃球廣場兩處戶外場域空間更是集聚熱愛、熱血沸騰。這個夏天,鐵西“廠BA”、沈陽“街BA”等群體性體育賽事相繼走進這里,“工業+體育”,大眾皆可參與。每到比賽日,賽場外總是人潮涌動,大家在為精彩進球振臂歡呼之余,轉身又能步入潮流美食區與文創市集。“觀賽+逛街+體驗”的一站式消費閉環,讓紅梅文創園夜經濟不斷升溫。
工業資源富集是鐵西的特色。2002年大批企業“東搬西建”之后,主城區留下了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這些遺存普遍歷史底蘊深厚、產業類型豐富、廠區布局集中、空間特色鮮明、配套設施齊全。”鐵西區文旅局負責人介紹,我們認識到,老舊廠房、車間鐫刻著歷史記憶、蘊藏著人文精神,也能為城市更新升級注入新的靈魂。
通過挖掘工業遺存潛力,因地制宜推動城市更新,近年來,鐵西區打造出紅梅文創園等一批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交融的城市文旅地標。沈陽鑄造廠歷史最悠久的一車間被完整保留、擴建改造成了中國工業博物館,沈陽重型機器廠老廠房改造成1905文化創意園,冶修二分廠老廠區原址變身奉天工場文創園……目前,鐵西區已開發利用工業遺存約45萬平方米,獨具鐵西韻味的文創產業集群日益壯大。
如今鐵西的魅力,在于對工業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全方位蝶變。依托自身優勢,鐵西將進一步做好文體旅產業融合,將文化藝術內容常做常新,讓更多國內外藝術家聚集于此,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這座城市的熱情,推動文體旅產業融合形成經濟增長的又一發力點,成為促進區域振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責編:張曉楠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