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的甜頭與奔頭
“飛地”的甜頭與奔頭
——鳳城市小漿果產業園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黨總支書記郎慶利(左)和技術人員一起查看盆栽藍莓的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曲宏 攝
本報記者 曲宏
在丹東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 139個種植藍莓、草莓等小漿果的大棚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這是鳳城市最大的一塊“飛地”產業園。鳳城市的自然條件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家園”。近年來,鳳城市堅持黨建引領,鼓勵土地資源貧瘠、不具備發展產業項目條件的行政村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落戶在產業園,并打造千余畝小漿果“飛地”產業園。“飛地”經濟促進了鳳城市村集體經濟均衡發展。但近期小漿果價格下滑幅度較大,“飛地”方式遇到了發展瓶頸。為應對這一新的挑戰,鳳城市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飛地”產業園究竟發展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從“單打”到合作:
空殼村的“飛地”奇跡
這兩年小漿果的市場價格下降近一半,直接導致種植戶減少,岔路村“飛地”產業園的情況讓村“兩委”壓力不小,村黨總支書記郎慶利兩鬢明顯有了白發。
最初,村集體流轉土地1000多畝,村黨支部爭取鄉村振興項目資金200萬元,又自籌資金100萬元,建起草莓、藍莓溫室大棚15個,又與丹東圣野合作社合作,聯合種植陸地藍莓100畝。2019年,鳳城市8個鄉鎮30個村又在岔路村“飛地”產業園投入2000萬元種植小漿果,這些大棚由岔路村統一管理,每年僅管理費就為岔路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
但隨著小漿果售價下滑,有的種植戶看不到前景,甚至出現棄租現象。
怎么辦?搞合作!
郎慶利和村“兩委”決定與一農業公司合作經營21個大棚。合作首先保證了“飛地”的基本收益,另外這家主營藍莓業務的農事企業技術力量雄厚。
走進合作生產的大棚里,盆栽的藍莓散葉開枝,蓬勃的枝條間穿行著三行不同等高的白色塑鋼線。每個盆里還插著4條水肥一體的白色滴管,每天進行5次滴灌,供給藍莓營養。技術員天天“長”在了大棚里,科學的管理讓藍莓產量有望大幅度提高。
和企業攜手發展高端果品,是岔路村決定的草莓優先發展方向。彩色草莓在市場上受歡迎,溢價高,6個果的包裝,一盒網上售價就是399元,去年村里僅彩色草莓就賣了500萬元。此外,岔路村還打造了小漿果品牌“巢仁”,發展黑珍珠藍莓等品種,兩年引進17個新品種。
不懈的努力,讓這些年“飛地”產業收益有目共睹。郎慶利翻開賬本:石城鎮鐵佛村2019年在岔路村“飛地”投資50萬元建三個棚,今年1月25日岔路村撥付收益4.5萬元;石城子鎮孟家村在岔路村投資50萬元建三個棚,今年5月21日岔路村撥付收益4.5萬元;石城子鎮太陽村在岔路村“飛地”投資30萬元建兩個大棚,今年3月6日岔路村撥付收益2.95萬元……
不斷探索,讓曾經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岔路村年產小漿果500噸,產值1650萬元,村集體資產超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3萬元。
從北方到南方:
跨越山海的產業遷徙
見到鳳城市鳳山街道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正新時,他前一天剛從云南風塵仆仆回來。他此次去云南,為的是查看大梨樹村在云南文山、楚雄投資的兩塊“飛地”。
其實,大梨樹村在本地投資“飛地”多年。2018年,大梨樹村與企業合作,在雞冠山鎮寶石山村種植了850畝藍莓,50%是溫室種植,50%是陸地種植。陸地藍莓每畝賣到近2萬元,而一個大棚投入14萬元,賣到五六萬元,陸地種植利潤較高。大梨樹村投資雞冠山鎮寶石山村“飛地”的藍莓大棚,從2019年以后平均每年都是15%的收益率, 即使2020年至2023年也在10%以上。可毛正新對陸地種植要“靠天吃飯情況”有著無奈,他說:“去年陸地藍莓成熟時趕上了連雨天,人都進不去地。正常情況下,藍莓可以存放六七天,但趕上連雨天,兩三天藍莓就可能腐爛了。”
“只守著不行。”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毛正新不斷思考著村集體經濟項目的長遠發展。去年大梨樹村在云南省文山以入股方式投資了520畝地,在楚雄以入股方式投資了620畝地。“在云南種植藍莓有三個好處:一是冬天不用取暖,省下一筆成本;二是云南比北方一天光照多兩個小時,藍莓早熟早上市,價格自然高。三是不用預留擋光間距,連棚種植,一個棚子挨著一個棚子,土地利用率相當高。”毛正新列舉著云南“飛地”這些優點,“關鍵是我們的合作方技術過硬,管理先進。”
毛正新對這筆投資很看好:“現在種植藍莓的偏多,賠錢的幾乎都是產量上不去的。不相信技術不行,別人干一個大棚產3000斤就樂夠嗆,我們在云南一個棚能產五六千斤, 保守估計,四年收回投資,每年會給村集體帶來幾百萬元收益。”
從小“飛地”到大集群:
品種技術與市場的共享
除了岔路村等大面積的“飛地”之外,鳳城市還有一些小“飛地”。弟兄山鎮東興村的“飛地”就是小“飛地”。鎮政府所在地旁邊,地勢開闊,鎮里其他村都來這里投資“飛地”,建了38棟大棚,原來種植藍莓和鐵皮柿子。這兩年有兩棟大棚棄租,東興村黨支部書記于慶峰說:“鐵皮柿子一年種兩茬,比藍莓的效益高。現在種大棚藍莓的都改種鐵皮柿子了,效益還是不錯的。” 與岔路村相差不大,弟兄山鎮東興村這幾年給“飛”來村的集體經濟收益率都是8%。
鳳凰城街道二臺子村的“飛地”也不大,占地150多畝,有14個棚,本街道其他三個村“飛”來種植,以前大棚種植藍莓和草莓,今年決定改種羊肚菌。這三個“飛”來的村莊收益如何呢?二臺子村黨支部書記車雙說:“因為同屬一個街道,二臺子村一個大棚只收‘飛’來的村幾千塊錢管理費,其余收益都歸‘飛’來的村。”
在小“飛地”緊跟市場變化的同時,鳳城市持續推動集群做大做強。2023年,岔路村成立跨鄉鎮的黨群共富產業聯合社,與其他3個村共享優質品種、栽培技術和銷售市場,帶動3個村集體累計增收200萬元。通過實施“村村抱團”“村企聯建”“集群發展”等模式,岔路村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打造的“薈鮮優選”小漿果特色品牌成功進入北京精品超市,帶動集群年增收近200萬元。
在發展村集體經濟過程中,鳳城市通過“黨支部+項目”發展模式,鼓勵“飛地”抱團發展,以規模影響力促進收益率。經過多年發展,建立健全了以管理服務、品牌塑造、產品集散為一體的產業集成體系,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創新了發展路徑,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飛躍,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
責編:欒溪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