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又多了89只鶴寶寶
本報訊 記者張霖 費嘉維報道 “1時57分、3時57分、5時57分……這些都是孵化階段定的鬧鐘。”近日,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工作人員趙仕偉拿著手機,向記者講解這些鬧鐘的作用。丹頂鶴卵孵化階段,每隔兩個小時就要對保溫箱里面的鶴卵進行翻蛋、晾蛋等操作,“這是最緊要的一環,不能有一丁點兒紕漏。”趙仕偉說,有的時候還要把鶴卵拿出來,放在眼皮上,直接感受蛋殼內有沒有活動氣息。
丹頂鶴出雛后,管理上更加細致。“幼鶴生長期內,早上3點半就得起來放牧,出生20日齡內,每天5頓飯,20至30日齡,每天4頓飯,30日齡以上,就是每天3頓飯。”趙仕偉介紹,丹頂鶴幼鶴的食物主要有兩類,動物性飼料主要是小魚小蝦,植物性飼料包括水稻和玉米,以及就地取材的野菜。“我們的喂養區別于動物園的精細飼養,這些食物都是它們回歸大自然后能找到的食物,這樣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
今年3月繁殖季啟動以來,保護站內的30對種鶴共產卵156枚,除去12枚破損卵外,工作人員選取108枚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出雛74只,成活70只。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站長于長斌說。在人工繁育取得突破的同時,自然孵化工作同步推進,有36枚鶴卵交由親鳥進行自然孵化,工作人員采取遠程監控、減少人為干擾、保障安全的“隱形守護”策略,成功觀測到27只雛鳥破殼,其中19只順利成活。與自然孵化的模式相比,人工孵化的幼雛成活率顯著提高。
盤錦市積極開展丹頂鶴野外種群重建工作,2021年和2024年放歸野外的丹頂鶴,已在野外成功筑巢29處,并孵化出34只野生雛鶴。“這標志著盤錦市丹頂鶴保護實現了從‘保種’到‘重建野外種群’的關鍵性跨越。”于長斌說。目前,今年存活的89只丹頂鶴幼鳥均已佩戴環志及印有“LHK”(遼河口)標識的紅色3D打印腳環,部分幼鳥還加裝了跟蹤設備,為其未來融入野生種群進行科學研究和監測管理提供了支持。
責編:張曉楠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