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切條保賣相 快速鎖鮮留風味 紅星村葫蘆條“內外兼修”身價漲一倍
本報記者 張銘哲
“這片地終于找到對路的寶貝了!”夏末秋初,在阜新市彰武縣東六家子鎮紅星村的田地里,村民劉國印撥開層疊的葉片,手腕輕轉,摘下一個圓潤的葫蘆,丟進身后的籮筐。隨著他手上的動作加快,筐內青翠的果實越堆越高,它們將在24小時內經過清洗、去皮、切條、晾曬烘干,成為優質的葫蘆條,最終端上海外消費者的餐桌。
“咱也算種地的老把式了,過去幾十年一直跟苞米打交道,今年頭回種葫蘆,沒想到就成了!”劉國印的聲音里帶著幾分欣喜,“過去種苞米,刨掉本錢,一畝地就剩三四百塊。現在不同嘍!咱專心把葫蘆種好,村里的合作社直接上門收。關鍵是葫蘆的生長期才過半,眼下的收入已經超過去年種苞米的總和了!”
幾年前,紅星村村民以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村里沒有叫得響的主導產業。轉機出現在村黨支部書記田凱指尖的一次滑動——一條展示葫蘆就地“變身”、身價倍增的短視頻點亮了他的思路:“咱村的土地條件不差,為啥不能試試?”
說干就干。田凱到柳河、蓋州等地取經,最終確定了發展食用葫蘆深加工產業的方向。村里去年試種了30畝,葫蘆的品質和售價俱佳。今年,村里積極帶動村民,將種植規模擴大至150畝。
想要把食用葫蘆賣出好價錢,離不開好工藝。在紅星村合作社加工廠,新鮮采摘的葫蘆被精準切割成寬4厘米、厚3.5毫米的勻稱長條。“這活兒可不簡單!原料要韌、機器要精、刀工要穩,缺一不可。”田凱嗓門響亮,“別小看這4厘米的寬度,這可是我們的秘訣之一。為保證條形完美、外觀品質一流,對切好的鮮條,篩選標準極高。成本高、損耗大,成品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個秘訣就是快速鎖鮮!”田凱底氣十足地說,“咱村光照足,自然晾曬條件好。而且我們還有新上的烘干設備,能精準控溫控濕,碰上陰雨天也不愁,24小時內保準讓葫蘆條干透,全程零添加、零硫熏,更綠色安全。”精準切條保賣相,快速鎖鮮留風味,這“內外兼修”的真功夫,讓紅星村葫蘆條在海外市場上成了搶手貨,售價比普通產品高出一倍。
葫蘆產業的甜頭實實在在落進了村民的口袋。合作社加工廠穩定吸納了周邊50名勞動力就業,村民沈顯明就是其中之一。“早上在廠里切條、翻曬,下午收工不耽誤種自家田,兩頭進賬,劃算!”正在操作切條機的沈顯明手上忙著,臉上笑著。僅葫蘆深加工這一項,今年就將為村集體增收50萬元。
責編:楊金鳳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