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國寶 享清涼——遼寧暑期興起文博游熱潮

來源:8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仁斌 鄒明仲 趙洪南
盛夏時節,遼寧的博物館成了熱鬧的“避暑勝地”。從大連旅順到沈陽渾南,從朝陽北塔到牛河梁遺址,日均超3萬人次的游客到博物館里穿越時空:有人在5000多年前的玉豬龍前駐足沉思,有人對著漢代馬蹄金的弧線贊嘆不絕,還有孩子在恐龍化石展柜前奶聲奶氣地問“它見過紅山玉龍嗎”……暑期熱浪席卷之下,遼寧以其獨有的清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文旅版圖上的熱門之選。

《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博物館人潮涌動 文博游持續升溫
夏日里,遼寧省博物館的門前總是排著蜿蜒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們滿懷期待,有序踏入這座文化藝術的殿堂。
北京市通州區第四中學初一一班的學生孫琳皓和父母也在排隊,“這是我第二次來遼博了,上次爸爸媽媽帶我來,看了紅山女神像,還有玉豬龍,這次我想看宋徽宗的《瑞鶴圖》”。
走進遼寧省博物館,人頭攢動,各類特色展出令人目不暇接:古代遼寧文化展、敦煌壁畫展、遼寧省非遺夏博會等吸引了眾多觀眾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介紹,這幾周,每天都有近兩萬人次走進博物館參觀,為了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博物館特意延長了開放時間。
不僅是遼博,遼寧各地的博物館都呈現出火爆的景象。
陣陣海風中,大連市旅順博物館外同樣排起長龍。該館日均接待游客量達1.5萬人,即便在客流相對較少的時候,也能穩定在1.2萬人。在館內,游客們穿梭于各個展廳,認真欣賞著每一件文物,感受著歷史的厚重。來自江蘇的游客李悅感嘆道:“旅順博物館的環境真好,不僅涼快,而且文物特別有看頭,像呂方鼎這種國寶,親眼看到和在書上看完全是兩種感覺。”
在遼西小城朝陽市,17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館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內,游客們駐足凝視著紅山文化的珍貴文物,聆聽著講解員講述中華文明起源的故事;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里,古生物化石標本讓人大開眼界,許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興奮地辨認著各種化石。
7月25日,以“尋根逐夢 共赴山海”為主題的2025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聯盟大會在朝陽舉行。200多名各界代表和港澳師生參觀了朝陽多座博物館,感受眾多“國寶”的藝術魅力。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期,遼寧各大博物館的游客接待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部分博物館的增長幅度甚至超過50%。這種火爆的場面,不僅體現了人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望,也反映出遼寧文博游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

觀眾在遼寧省博物館《瑞鶴圖》前。新華社記者翟翔 攝
多元因素驅動 文博熱持續升溫
遼寧文博游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有著諸多深層次的原因。
遼寧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博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紅山文化的曙光初現到三燕文化的獨特魅力,從遼金時期的金戈鐵馬到明清時期的文物古跡,這片土地上留存下了無數珍貴文物。以遼寧省博物館為例,館內藏品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涵蓋歷史、藝術、自然等多個領域。其中,書畫藏品更是聞名遐邇,像《萬歲通天帖》《簪花仕女圖》等國寶級文物,吸引著無數書畫愛好者不遠千里前來觀賞。這些珍貴的文物,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是遼寧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
旅順博物館的呂方鼎,記錄了3000年前的一場宴飲,其精美的紋飾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讓它成為“國之重器”。朝陽的博物館群中,有見證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牛河梁遺址博物館,有展示三燕文化的朝陽市北塔博物館,還有展示當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東蒙博物館等。全市超13萬件文物、近700件國家一級文物,訴說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郭明表示:“遼寧的文物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遼寧各博物館不斷創新展陳手段,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遼寧省博物館開啟暑期駐場演出模式,情境劇《國寶遼寧·精選版》以“舞蹈+民樂+聲樂”融合的創新形式,讓《萬歲通天帖》《簪花仕女圖》等國寶級文物在舞臺上“活”起來,這種沉浸式體驗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旅順博物館在不破壞建筑原有結構的前提下,精心加裝了空調系統,讓游客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參觀。同時,通過數字化展示等手段,讓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動地呈現在游客面前。朝陽的博物館則利用現代化聲光電技術,打造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展覽,如朝陽博物館的“三燕春秋”專題展,通過多媒體展示、場景復原等方式,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三燕文化的魅力。
遼寧涼爽的氣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南方大部分地區被高溫籠罩的暑期,遼寧的平均氣溫卻十分宜人。大連旅順7月平均高溫27℃,平均低溫22℃;8月平均溫度在26℃-27℃之間,這樣的氣候條件為游客提供了一個避暑的好去處。許多游客表示,選擇來遼寧旅游,就是想在享受清涼的同時,感受這里的歷史文化。

《國寶遼寧》劇照。遼寧歌舞團(遼寧民族樂團)供圖。
文博熱帶動文旅熱 文化流量帶來經濟增量
文博熱給遼寧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遼寧的歷史文化,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青少年通過參觀博物館,對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文化的種子。北京家長孫磊與孩子參觀遼寧省博物館后說:“這是我們全家‘二刷’遼寧省博物館了,這樣的參觀活動很有意義,孩子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除了在本省持續展出精品國寶,遼寧省還積極推動精品展覽“走出去”。從6月下旬開始,“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拉開帷幕,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以故宮博物院藏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紅山文化玦形玉龍為引,通過“龍出遼河”“龍行紅山”“龍衍九州”三個單元闡釋紅山文化信仰統一、禮制初成的古國面貌,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國”的歷史之問。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博游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沈陽為例,各種演唱會在今夏密集開唱,“小河沿早市+遼博+沈陽故宮+演唱會+……”成為諸多省外游客特別是年輕人周末“特種兵”式旅行的首選線路。博物館周邊的餐飲、住宿、文創產品銷售等行業都迎來了發展機遇。在遼寧省博物館售賣文創產品的“遼博雅集”外,常常排著長隊,游客們熱衷于購買各種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蝴蝶形狀的戒指,點綴封存鮮花的手串、手捻、耳墜等,深受游客喜愛。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也成為傳播遼寧文化的新載體。
據初步統計,2025年7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長15.23%,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3.79%。
遼寧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果崇英表示,近年來,我國文博事業快速發展,“跟著國寶去旅行”成為一種文旅新時尚,遼寧的文博場館設施條件好,館藏文物品質高,文博熱和文旅熱相互支撐,有力助推了文旅產業快速發展。遼寧的文博游熱潮,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文化、享受清涼夏日的好去處,也為遼寧的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責編:周藝凝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