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選擇都是下一程的起點

630宿舍即將各奔西東的小伙伴,劉澤宇、倪磊、于月軒、張翼、馮子暢和周支源(從左至右)。 本報見習記者 曲琦 攝

離校前,記者陪這群小伙子拍畢業照。 本報見習記者 曲琦 攝
本報見習記者 曲琦
開欄的話
蟬鳴聲里,又一屆畢業生即將出發。
有數據顯示,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他們的故事里,有抉擇、有焦灼、有期許,藏著當代青年與時代的雙向奔赴。
當學位帽拋向天空,當行李箱滾輪碾過校園小路,看到那些青春的身影,你會感慨,“未來可期”并非祝福語,而是他們用行動寫下的答案——把熱愛化作奮斗的堅定,是用知識兌換理想的篤行。
在這個畢業季,我們走進大學宿舍,記錄他們的故事。不同的選擇方向,同樣的熱辣滾燙。
是告別,也是起點。愿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在自己熱愛的世界里閃閃發光。
6月5日下午,于月軒整理好結題的各項材料,回到寢室,看到了正在收拾行李的馮子暢。“你哪天走?”“8號,大后天!”一問一答過后,于月軒怔怔地出神,眼圈有些紅了。
前一天才結束了論文答辯,畢業的實感終于穿透忙碌,擊中了大連理工大學博留公寓9號樓630宿舍的6個年輕人。3天里,記者記錄下這群建設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的選擇與告別——他們的去向連綴成一張中國青年人才流動的微縮地圖。
大城魅力
“姐,你看我和昨天比有什么變化?”6月6日下午,于月軒照著鏡子梳頭發、噴發膠,突然“考”起了記者。接著他自己回答:“昨天你采訪完,我就去美發店來了一個紋理燙,一會兒去拍畢業照。本科畢業照我就燙頭了,這些重要時刻,我得精神點兒。”眼前這個陽光可愛的小伙子來自山東,簽約單位是華為。
求職期間,他在考公、選調生和“大廠”之間猶豫不決,個個都有吸引力。后來憑借著優秀的研究生階段學習成績,又經歷了幾輪面試,他順利入職了華為。“我是在山東日照村子里長大的孩子,到現在為止,除了大連,還沒去過其他地方,連濟南都沒有,我想去看看大城市和大公司運轉的樣子。”
同樣想出去闖蕩的,還有大連孩子周支源。本科和碩士都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求職時,他沒想過會離開家鄉。“直到有一天我去了一趟北京的創業園區,那撲面而來的活力,讓人心生向往。我也想去見見世面,等有能力了再來回報家鄉。”去年12月,接到位于上海的“遠景能源”錄用通知時,他還在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父親后來同意了:“想闖就出去吧!”
離家的心情是戀戀不舍,臨近畢業的這些天,周支源白天來到學校,晚上坐地鐵回家,一點點把三年來的生活用品搬走了。那第一個空出來的床鋪,似乎在告訴這群小伙子,離別已經很近了。
西部引力
630宿舍有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公共區域,擺滿了桌子和電腦,向右是洗手間,向里走是三個小隔間,每間上下鋪兩個人,全都有空調,這個條件讓很多南方高校的學生羨慕不已。研究生階段,每個人的方向不一樣,上下課作息時間也不同,倒是每天晚上大家圍坐在公共區域,聊聊各自的課題進度、求職經歷,成了最溫暖的日常。
宿舍里最早簽了工作的是倪磊,去年十月的秋招,他剛剛投了兩三份簡歷,就簽了國家能源集團。他的老家在陜西榆林,工作地點在寧夏銀川,車程五小時左右。
聊起回到西部的選擇,馮子暢也加入進來。他曾心儀上海、杭州等城市,那里的招聘崗位多,有競爭力的高校和學子也多,簡歷篩選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西北省份對專業人才的求賢若渴,激發了他回到西部建設家鄉的強烈心愿。他是甘肅蘭州人,簽了位于西安的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
“求職之前,就有好幾位師哥師姐來介紹各城市的好政策,有的給安家費,有的直接給房子。”倪磊簽約的單位薪資非常有競爭力,正在由傳統能源轉型至新能源。他感慨,這些年,西北不再是人才輸出地,而是新能源賽道的“新主場”,正敞開懷抱歡迎來自各地的學子們。
打包了三個箱子、61公斤的快遞,馮子暢要出發了。三年前,他第一個來到宿舍里報到,緊接著就去了海邊;三年后,他又是第一個離開的,出發前又去了一趟星海廣場。大海,似乎是這群內陸孩子的特殊情結。“時光的河入海流,終于我們分頭走,沒有哪個港口是永遠的停留……”馮子暢不經意哼唱起這首畢業季歌曲,走心又應景。
每個選擇都是下一程的起點。當“時光的河”在630宿舍流淌而過,有人向大城奔赴,有人為西部停留,有人在故土深耕,還有人選擇留在這里。
留遼留連
6月5日晚,大家吃了一頓“散伙飯”,晚上八點多就結束了。張翼的心情一直很好,老家在四川南充的他,本科畢業保研本可以選擇重慶大學,因為想來看海,他選擇了更遠的大連。“我喜歡這里的海鮮、水果、海風和雪景。”求職時,他重點考慮大連和成都兩個城市,收到了包括中石油西南油氣田、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中國電建四川院等多家單位的錄用通知,后來他選擇了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其發展勢頭迅猛,在畢業生中非常有吸引力。聊起這三年的求學和求職經歷,他笑意滿滿、滔滔不絕,作為寢室里唯一“留連”的小伙伴,他希望未來有能力的時候,能把家人接到遼寧來。
宿舍里的六張學習桌,劉澤宇的那張最有“科研范兒”,一橫一豎兩個顯示屏用來寫代碼,周圍還擺放著整齊書籍,一看就是嚴謹的理工男。來自河北唐山的他,很喜歡研究生階段在遼寧的生活,他還使勁兒“卷”實習,研一研二分別換了互聯網、有限元、設計院三個賽道的三家單位去實習,為求職做準備。“其中一段在沈陽的實習經歷,讓我喜歡上這座城市,除了政策好、有潛力,還因為街上年輕人多,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優秀……”劉澤宇順利簽約了遼寧交通科學研究院,對于未來扎根的城市沈陽,他非常有信心。
6月7日,采訪到最后,記者陪他們去拍畢業照。出了博留公寓不遠,有一條他們走了三年的小路,路兩側一棟棟紅墻灰瓦的二層小樓,是程耿東、王立鼎等院士們的居住地。他們紛紛講起了大師們的傳說,有讀書故事、科研故事,話語里盡是驕傲和向往。回望這一路,他們說,正是大工優秀的平臺,給予了自己迎接未來的力量——寢室六個人,在今年一月前全部簽到了心儀的單位。
邊走邊聊,來到小路的盡頭,就是建設工程學院的大樓了,大紅色貼紙貼滿了戶外樓梯,前來拍畢業照的人們絡繹不絕。于月軒和張翼換上了學校發的研究生學位服,每件衣服上都繡有名字和學號,他們互相幫對方整理帽子、衣袖和流蘇穗,在鏡頭里定格下共同的青春。
責編:張曉楠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