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岫巖絨山羊產絨率增長近三成
本報記者 李海 蔣霏
絨山羊數量增加4%,羊絨和羊毛的產量卻增長了28%左右。這是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絨山羊近兩年產絨量的統計數據。在存欄出欄量微漲的情況下,是什么讓羊絨羊毛產量大增?答案是:科技的力量。
岫巖是遼寧絨山羊傳統主產區和重點產業縣,飼養量在全省9個市(縣)養殖區位列第二。近日,記者來到岫巖縣前營鎮百順養殖場采訪,負責人王洪鶴說:“自從接手了養殖場,15年來,我基本每天都在和絨山羊打交道。養殖場目前有絨山羊1000只左右,除了出售羊絨、羊毛和羊肉,出售種羊也是一大筆收入。”
“別看這里的羊長得差不多,實際上同樣大小的羊出絨量和出毛量有區別。”指著羊群,王洪鶴對記者說。在上千只羊中挑選種羊,培育出最優的“種子選手”,是王洪鶴的主要任務。
近幾年,王洪鶴與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合作,通過基因挑選最匹配的種羊。“今年我們挑選出的種羊,預計羊絨和羊毛產量能提高20%以上,質量也有提升。”王洪鶴滿眼笑意,一只種羊賣到內蒙古、陜西等地,價格為3000元到5000元,選育高產精品能達到萬元以上,遠超出售羊絨、羊毛和羊肉的收入。
除了科技養殖,科學管理也是提升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在位于蘇子溝鎮的鞍山昌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排排攝像頭對養殖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掌握羊群的一舉一動,進食、休息、活動等情況盡收眼底。公司負責人鐘聲表示,監控的應用節約了人力,遇到突發情況能夠及時處置,降低了養殖風險。“目前,我們滿舍能養1500只羊,年出欄量為3000只,近期正在擴建羊舍,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鐘聲對未來充滿期望。
科技賦能帶來的增量充分體現在數字上。據岫巖農業農村發展中心副主任于濤介紹,岫巖絨山羊2023年存欄18.7萬只,出欄12.11萬只;2024年存欄19.2萬只,出欄12.9萬只。2023年,羊絨產量約51.89噸、羊毛產量約128噸;2024年,羊絨產量約66.5噸,羊毛產量約160噸。“目前,我們的羊絨和羊毛不用出村就被收購了,經加工后出口到印度、意大利等國家。”于濤說。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