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信:“頭雁”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沈陽5月21日電 題:“頭雁”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小滿時節,記者在遼寧各地走訪看到,田間地頭多了不少年輕的新面孔。
他們有的是農機“多面手”,會開拖拉機走直線,能讓無人機飛上天;有的是大棚“改造家”,把草莓“搬上樓”,讓水稻育苗工廠化;有的是土特產“規劃師”,幫家鄉好貨從出村進城到漂洋過海。不少人都獨當一面,從“歸雁”變“頭雁”,成為當地發展鄉村產業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但如何讓這些人從“試試看”的個體戶,成長為帶動一方產業的“領頭羊”,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
“歸雁”變“頭雁”,首先要筑巢引鳳。鄉村產業育新苗,首先得松松土,打造讓年輕人想回來、留得下的生態機制。丹東東港市2020年開始實施“歸巢行動”,列出名單,逐一邀請在外的“家雁”回鄉任職,并結合本地產業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給予創業補貼和金融支持,幫助他們在本村創業。

在遼寧東港市椅圈鎮德祥村,返鄉大學生張曉林正在大棚內查看草莓長勢。(受訪者供圖)
“總的來說,就是讓這些年輕人回鄉有盼頭,辦事沒苦頭,創業有勁頭,事業有奔頭。”東港市委組織部部長都基殿說,目前東港市“歸巢”大學生達455人,206個行政村每村至少有1名大學生在村委會任職或在村就業、創業。

在鐵嶺縣木廠村,返鄉大學生趙家琦創辦起紅薯加工廠。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攝
“歸雁”變“頭雁”,要因材施教,強筋壯骨。把年輕人喚回來,不能一喚了之,要時常關心愛護,教方法、“遞梯子”,讓他們茁壯成長。遼寧省自2022年啟動“頭雁”項目,每年優選一批鄉村產業人才到各地學習考察,通過系列考察互訪、導師幫扶指導的培育模式,開展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
劉家峰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劉家峰回到家鄉大連市普蘭店區沙包街道種樹莓。通過“頭雁”項目培訓,劉家峰跟著導師學習品牌建設,通過深加工讓家鄉樹莓從“賣一季”到“四季鮮”,村民的收入也跟著翻了一番。
“歸雁”變“頭雁”,要打造產業“雁陣”。鄉村振興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育森林”。人才發展也是如此,孤雁難成行。在新民市,當地探索開展鄉村人才技術等級認定工作,評定出1741名“鄉村振興能藝師”,在貸款擔保、技術服務、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傾斜,打造鄉村產業“雁陣”。
2019年,劉闖大學畢業返回家鄉新民市姚堡鄉紅嶺村后,先是跟著村里的能人干,建起300畝設施大棚。如今,他的設施大棚已拓展到數千畝,還當選為紅嶺村村委會副主任,領著大伙一起干。

在營口市老邊區柳樹鎮東柳村,返鄉大學生任嘉輝通過直播售賣靈芝。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攝
對地方政府來說,不能“簡單施肥”,只是發發補貼、送點政策,而是要有“園丁思維”,既要深耕土壤,也要修枝塑形,政策支持、市場機制、社會協同缺一不可。這或許是“歸雁”變“頭雁”的關鍵所在。生態好了,年輕人找到向上生長的力量,帶動更多鄉村產業“新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